形态描述
头顶、额、唇基、颊和触角褐色;前、中胸背板赭黄色,胸足褐色,但前、中足基节带黑褐色;中胸侧板黑色。长翅型前翅透明,具黑色翅斑;短翅型前翅黑色。腹部除端部6~8节赭黄色外,其余大部分黑色。
另有个体的头顶、中胸背板、前翅为褐中带黑,头部腹面和足黄褐色,腹部黑褐色。
雄虫尾节腹面黑色,背面黄色,臀突黑褐色,膈黑色,阳基侧突端部褐色,其余黑褐色,阳茎褐色。
雌虫前翅褐色,腹部背面褐色成分较浓,腹部腹板及产卵器黑褐色,产卵器两侧黄色。
头顶中长为基宽1.1倍,基宽大于端宽约1.2:1,端缘微圆,中侧脊起自侧缘中偏下方,延伸至额的基部相遇,“Y”形脊主干弱,基隔室后缘宽为中长的1.9倍,为最大长的1.6倍;额长为最宽处宽2.1倍,额以中偏端部为最宽,端宽大于基宽或近相等,中脊在额的基部分岔,但有的个体在复眼中部同一线的稍上方分岔;后唇基基部与额的端部同宽;喙伸达后足基节;触角圆柱形,伸近后唇基中部,第1节长为端宽1.7倍,第2节为第1节长的1.8倍。前胸背板稍短于头顶长度,短翅型的中胸背板短于头顶和前胸背板长度之和(0.7:1)。后足胫节端距后缘具齿18或19枚。
雄虫臀节端侧角宽离,各自伸出一根长刺状突起;尾节侧面观,腹缘稍长于背缘,背侧角明显突出,后缘波曲,后面观,后开口宽约等于长,背侧角向中部翻折,致侧缘深度剜入,腹缘凹如圆坑;膈较宽,背缘中部圆隆;阳茎管状,波曲,端部腹向弯转,背面观,近端部具2个小突起,右侧的为三角形,左侧的为方形;悬片小,腹面拱门形;阳基侧突岔离,后面观,内端角宽圆,外端角尖,端缘略弧,侧面观,内基角呈四方形突出。
短翅型:体长雄1.9mm,雌2.2mm。前翅伸达腹部第6节。
长翅型:体连翅长3.3mm,翅长2.7mm.
观察标本:短翅型4♂♂、2♂♂,云南六库,1983.V.12,胡春林。
另有个体的头顶、中胸背板、前翅为褐中带黑,头部腹面和足黄褐色,腹部黑褐色。
雄虫尾节腹面黑色,背面黄色,臀突黑褐色,膈黑色,阳基侧突端部褐色,其余黑褐色,阳茎褐色。
雌虫前翅褐色,腹部背面褐色成分较浓,腹部腹板及产卵器黑褐色,产卵器两侧黄色。
头顶中长为基宽1.1倍,基宽大于端宽约1.2:1,端缘微圆,中侧脊起自侧缘中偏下方,延伸至额的基部相遇,“Y”形脊主干弱,基隔室后缘宽为中长的1.9倍,为最大长的1.6倍;额长为最宽处宽2.1倍,额以中偏端部为最宽,端宽大于基宽或近相等,中脊在额的基部分岔,但有的个体在复眼中部同一线的稍上方分岔;后唇基基部与额的端部同宽;喙伸达后足基节;触角圆柱形,伸近后唇基中部,第1节长为端宽1.7倍,第2节为第1节长的1.8倍。前胸背板稍短于头顶长度,短翅型的中胸背板短于头顶和前胸背板长度之和(0.7:1)。后足胫节端距后缘具齿18或19枚。
雄虫臀节端侧角宽离,各自伸出一根长刺状突起;尾节侧面观,腹缘稍长于背缘,背侧角明显突出,后缘波曲,后面观,后开口宽约等于长,背侧角向中部翻折,致侧缘深度剜入,腹缘凹如圆坑;膈较宽,背缘中部圆隆;阳茎管状,波曲,端部腹向弯转,背面观,近端部具2个小突起,右侧的为三角形,左侧的为方形;悬片小,腹面拱门形;阳基侧突岔离,后面观,内端角宽圆,外端角尖,端缘略弧,侧面观,内基角呈四方形突出。
短翅型:体长雄1.9mm,雌2.2mm。前翅伸达腹部第6节。
长翅型:体连翅长3.3mm,翅长2.7mm.
观察标本:短翅型4♂♂、2♂♂,云南六库,1983.V.12,胡春林。
生物学
国内分布
其它信息
附记:Muir 1918曾建议用新名Delphacodes Pseudonigripennis来代替Delphacodes nigripennis Muir,1917,故后者为前者的异名。